媒体聚焦

智慧城市时代,政府出力牵手“PPP模式”

导读

“PPP模式”为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投身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了规范且畅通渠道,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。“PPP模式”在国外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,我国自2014年开始正式推进PPP项目,打开了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发展的光明之路。随着PPP项目的持续推进,智慧城市行业的景气度将继续维持。

PPP(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),又称PPP模式,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,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。在该模式下,鼓励私营企业、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,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。按照这个广义概念,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,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,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。

“PPP模式”为什么这么火?

1、PPP模式以“利益共享,风险共担”为理念,以共同目标为纽带,以合同形式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,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可以形成强大的伙伴关系,共同抵御智慧城市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风险。

2、在政策方面,我们可以看到扶持力度持续加大。近年来,为了服务于国内PPP产业的发展,国内各级政府协同合作,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发展措施,如财政部发布了《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(试行)的通知》和关于印发《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(试行)》的通知。国家发改委研究提出了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等》。PPP模式可以充分实现政府投资建设智慧城市的最大收益,利用社会资本投资方的专业资源和创新能力,提供质量更高、效率更高和更有创造性的服务,带来更富创新性的收入来源,缓解政府资金压力。

3、“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工程,智慧城市历年投资规模增速为10~20%,且近年来增速逐渐增加,在PPP的持续实行下,更多的中小城市将释放出智慧城市项目。”相关人士解读PPP模式,一方面政策鼓励PPP模式,金融机构投资PPP项目意愿增强,PPP模式解决了智慧城市资金来源、项目回款等问题;另一方面,新型智慧城市注重互联互通,企业可以通过PPP卡位政府大数据。“智慧城市+PPP”模式将势不可挡。

“PPP模式”落地有什么难点?

1、部分地方政府仅将PPP视为融资手段,大力推广PPP模式的目的在于替代原有的地方融资平台,并试图将债务杠杆强加给企业。PPP法规体系在国内又尚不完善,无法有效约束政府行为,企业自主权受到一定的影响,势必会降低合作意愿。

2、公私合营需要信息共享,所以智能网络采集到的数据安全性存在风险。智慧城市系统里的大众的数据是否会被私企恶意泄露,这是个关乎城市居民的信息安全的重要的问题。

3、收益预期不可控是造成政企各方对智慧城市PPP项目参与热情不高的根本原因。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目前还很不成熟,政府可能承担的保本金额和回本时间并不明确,这无疑也会影响政府引入PPP模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。

智慧城市建设利用“PPP模式”转型升级

截止目前,智慧城市牵手“PPP模式”在中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,这场战役的号角刚刚吹响。过去两年多来,智慧城市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取得突破,PPP被应用于众多智慧城市项目,譬如“智慧阳信”PPP建设项目”(规模9.44亿元)、“智慧蓬莱”建设项目”(规模12.4亿元)、宁乡县智慧城市(规模4.61亿元)、桃源县智慧城市(一期)建设(规模5.82亿元)。

据报道,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,未来投资前景巨大,但是由于“智慧城市”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所需资金巨大,目前在大城市的“智慧城市”建立相对困难,未来很有可能是走“小城市包围大城市”的路线。

表面上看智慧城市只是一个“互联网+传统产业”的典型案例,实际上深层目的是“产业升级+经济转型”。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网络大国:计算机产量,网络规模和互联网用户数量都位列全球第一。如果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PPP模式的转型升级成功,由此可能触发第四次工业革命,进而对世界格局进行重新“洗牌”也未可知。

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,PPP模式在信息系统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必将不断增加。

 

 

 

转自   测绘网

http://www.cehui8.com/news/net/20170830/8648.html

推荐资讯